棕尾鶲

Muscicapa ferruginea   Hodgson
   

  7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雌雄同色,额及头顶暗灰褐, 至背和肩转为红褐, 至腰及尾上覆羽则呈红栗色;翅上小覆羽与背同色;中和大覆羽黑褐色,而具栗色羽缘和羽端, 大覆羽的栗端尤其明显, 形成一道羽斑;初级覆羽和飞羽亦黑褐;次级飞羽具有栗缘, 内侧初级飞羽的末端微沾栗白色;尾羽主要为红褐色;眼具白眶;眼先淡栗;耳羽与头顶略同。颏与喉白;胸淡棕, 满杂以褐色点斑;腹白;两胁及尾下覆羽淡栗。
   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11 115 9 68 47 13
♀(1) 12 119 11 72 47 12
幼♂(1) 12 116 11 72 46 13

鉴别特征
大小

   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(1) 11 115 9 68 47 13
♀(1) 12 119 11 72 47 12
幼♂(1) 12 116 11 72 46 13

生物学

性隐蔽, 常匿栖幽静处,不很鸣叫。栖息于1300-3500 m高的开阔栋林的下木中。胃中检有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。捕虫由凌空突击, 与其他鶲类一样, 拂晓黄昏时活动更多。叫声似轻柔的低颤音“si-si-si”。冬季一般无声。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“tsit-tittu-tittu” (约翰?马敬能等, 2000)。

生境信息

性隐蔽, 常匿栖幽静处,不很鸣叫。栖息于1300-3500 m高的开阔栋林的下木中。胃中检有鞘翅目和直翅目昆虫。捕虫由凌空突击, 与其他鶲类一样, 拂晓黄昏时活动更多。叫声似轻柔的低颤音“si-si-si”。冬季一般无声。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“tsit-tittu-tittu” (约翰?马敬能等, 2000)。

海拔范围
国外分布

国外见于尼泊尔,不丹,印度,缅甸(繁殖鸟),马来西亚,泰国,印度尼西亚,菲律宾(冬候鸟)。

国内分布

甘肃西南部、陕西南部、四川全境、云南西北部(旅鸟,繁殖鸟)、贵州惠水、云南东南部、广东、海南(冬候鸟)、福建(旅鸟)、台湾(留鸟)。